当前位置:首页>扉建筑>建成

二沙文立方

图/文:扉建筑      时间:2018-10-01   访问量:1953

项目类型:新建项目

项目地点:广东省广州市二沙岛晴波路1号

设计单位:扉建筑

事务所网站:www.feiartecture.com

主创建筑师:米笑

设计团队:李致尧、刁家俊、喻耀、宋定侃、岳靓

业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建设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0年秋

竣工时间:2018年

建筑面积:22550平方米

层数:地下1层,地上5层

室内、景观设计:扉建筑


设计概念:天上的街市——把街道放平,以不设门的开放入口和楼梯联合各层,使内院和外走廊成为城市广场及街道的延伸。包含内院的街廓式平面布局,组织展览馆、商铺、餐饮、办公、休闲、演出等等各种功能,把周边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内聚性的社区。每一层的外廓都通过平面的进退形成不同的“取景器”,变化的风景引导出一条游走的路径往返城市风光和静谧内院。包含内院的平面对加强通风十分有利,悬挑的外廊能减少外辐射,最大程度减低了日常营运的负荷。地下室增设的采光通风天井把能耗进一步降低。走火梯都尽量采用开放式并设计成独特造型,鼓励观众尽量使用楼梯,既低碳也让每一层展厅的人流分布更均匀。大开间的展厅能灵活适应各种功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绿化天面亦设有雨水收集系统。




二沙文立方: 一座垂直的街道美术馆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

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
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1.文立方建成航拍实景.jpg

文立方建成航拍实景


2. 文立方外立面作為二沙島延伸的立體街道 @扉.jpg

文立方外立面作为二沙岛延伸的立体街道 @扉


二沙岛就是广州的中央公园。环绕大片绿地,四周是高级住宅和博物馆、音乐厅。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规划,整个岛只有外销房,一般市民是不能上岛的。可见这个岛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世纪90年代初政府开始在南岸打造“文化黄金海岸”,陆续建成省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国内一流的艺术场馆。二沙岛成了广州市民心中“阳春白雪”的代名词。


3.文立方模型圖 @扉.jpg

文立方模型图 @扉


1. 层层叠叠的西南向遮阳外廊把沿江景观走廊在空中延长了一公里©摄影:丘 The southwest shading verandah of several layers extends the landscape corridor along the river by one kilometer in the air. ©Qiu  .jpg

文立方竣工時的外立面 @扉


文立方项目是“文化黄金海岸”线上最后的地块,计画由一个民间艺术基金会以自筹资金形式做一个“mini西九”—以物业经营资助文化艺术活动,形成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0年接到这个项目的时候,建筑师正好还住在岛上。晚上常常在南岸江边散步。路的一边是围墙里的豪宅大院和博物馆,黑洞洞的木无表情;另一边是大榕树下的“音乐会”,来散步吹江风乘凉的市民,常常三五成群围聚在那些自弹自唱的街头艺人身边。这活生生就是Allan.B.Jocobs《伟大的街道》所描述的场景:“总有一些街道,要比其他街道更不一般——置身其间,你胸中了无挂碍,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里白天杳无人烟,一到傍晚就开始热闹非凡。 “不是因为我们必须去那里,而是因为我们希望去那里”——这是Jocobs对伟大的街道的定义。文立方就在这条“伟大的街道”尽头。怎么能让“街道”的场景延续到项目里是建筑师想的第一个问题。


文立方西北角街景 Northwest Conner of MLF.jpg

文立方街景 @扉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是面对周边封闭式设计的建筑,如何创造一个有生机和凝聚力的社区?建筑师叶敏想这个房子必须有吐纳功能,所以从一开始就放弃点式单体建筑的总图规划,决定以包含内院的街廓式平面布局,组织展览馆、商铺、餐饮、办公、休闲、演出等等各种功能。内院向街道开放,变成围护感很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把周边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内聚性的社区。


7. The underground parking lot is connected to the square inside through a sunken garden.©Qiu.jpg

7 一河两岸,日出日落.jpg

文立方多样的公共阶梯空间 @扉


第三个思考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民间资金去做艺术公益举步维艰,希望不仅节约基建成本,更要节约日后的运营成本。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都是新兴名词,所有符合「常识」的传统建筑都冬暖夏凉。南方地区最有效的是遮阳加通风。包含内院的平面对加强通风十分有利,能解决遮阳变能最大程度减低能耗。于是就有了这个凭常识计算出来的方案:在建筑的西南面悬挂一条缓缓爬升的外廓,作为西南立面的遮阳系统,把“伟大的街道”一直延长到天台,带你饱览城市全景:向东是旭日东升的CBD珠江新城,向西是夕阳余晖下的旧城。一开始外廊的方案是斜坡,功能空间都朝向内院。这样的处理无疑在外观上似乎更具建筑的样式感,但这样一来,具有公共性的“街道”就同功能单元以及内院完全割裂,变得同周边的建筑一样,私有空间同公共空间有严格的等级,经纬分明,无法融合,难以形成富有生机的共享社区。


10.jpg

文立方外观 @扉


于是把街道放平,以不设门的开放入口和楼梯联合各层,使内院和外走廊成为城市广场及街道的延伸。为了吸引市民爬上5层高的观景台,每一层的外廓都通过平面的进退形成不同的“取景器”。


文立方内长廊.jpg

文立方内长廊摄影图 @扉


Inward Walkway System of MAN LAP FONG (3).jpg

文立方中庭摄影图 @扉


有的时候是宽幅,有的时候是无边。变化的风景引导出一条游走的路径往返城市风光和静谧内院。垂直街道概念图 ©扉建筑.png

文立方垂直街道概念图 @扉


顺着基地西南展开的长达160m的弧形外廓,成为立面控制性的语言。如果忽略西北角因业主要求遮蔽厨房而设的铝格栅,整个主立面几乎可说是“没有设计”。最终展厅、餐饮等等各种功能空间在整个外廓框架的控制下呈现各自独立面目——这也许可以归结为同时作为策展人工作多年的影响吧,总希望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的呈现。


15.文立方內外纏繞的連接系統 @扉.jpg

文立方垂直街道概念图 @扉


外墙材质与色彩都没有刻意同周边建筑拉开反差。总觉得在一个过度精英化的社区,最重要在空间本体上实现无阶级。

8.jpg

文立方旋转楼梯 @扉


尽览城市美景的「天上街市」就是最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摄影:丘.jpg

文立方长廊 @扉


项目刚完成的时候,刚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孙一民院长在一次演讲中谈广州骑楼,“我们完全不用关心它具体的语言,其形式可以是现代的,最重要的是生活。这个城市的生活已经被这些构筑物容纳进来,也就是说骑楼只是起到了一个容器的作用,关键是这样的容器,代表了哪些性格、哪些宗旨。”遮阳挡雨的交通空间、社交空间、文化空间、商业空间,我们最终在二沙岛“文化黄金海岸”增添了一公里“骑楼”。





二沙岛文立方:1公里的骑楼


文立方是二沙岛南岸「黄金文化海岸」最后一个项目,肩负把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使命 ©摄影:张洪玮.jpg

文立方航拍实景图©张洪玮


DJI_0053.JPG

文立方航拍图 ©张洪玮


如果要把广州的珠江新城比喻成纽约中央公园周边的高级公寓,广州的二沙岛就像是纽约的长岛(Long Island)。对于拥有人口密度最高之一的广州来说,二沙岛却洋溢着另外一番风情:高贵优雅、浪漫闲适,景色秀丽、风貌宜人。二沙岛位于广州市中心珠江河段上,岛四周江水环抱,风光旖旎。在很多广州人的心目中,二沙岛永远都是富人聚集的天堂。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小岛上,岛周边汹涌的珠江犹如一道高高的围墙,悄然地把这个小岛从大多数广州人的日常生活里抹去。交通设施的缺乏、功能的单一以及土地的私用性,让这个曾经耀眼的明珠逐渐沦为城市孤岛。

二沙岛晴波路1号,一面朝珠江,一面朝世界第二高塔广州小蛮腰;一边是高墙深院的亿万豪宅,一边是广州著名的文化地标星海音乐厅和广东美术馆。一直以来,很多人把二沙岛晴波路1号称之为“二沙岛的最后一颗明珠”。在数年筹建之后,由扉建筑主持设计的二沙岛晴波路1号,揭开了新的面纱——二沙岛“文立方”,一个集城市多元文化生活、艺术馆生活美学、休闲娱乐、时尚潮牌、美食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向市民开放,这也意味着二沙岛从一个功能较为单一、相对排外的私家花园向城市公共客厅的逐渐转变。艺术与生活相互交融,可能性在这里发生。


_QIU8931(调角度)改天空大小.jpg

外立面 摄影:丘


“文立方”是一座面积达2255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5层的建筑综合体。建筑师并没有遵从传统封闭的商业场所的设计模式,而是从开始就决定将其打造成二沙岛乃至整个广州的“公共客厅”,为广州的市民提供一个可以在二沙岛相遇、聚会、学习和实践各种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


CF017027.jpg

东南角外观 摄影:丘


西北角街景 ©摄影:丘.jpg

西北角街景 摄影:丘

文立方街景,内外缠绕的连接系统.jpg

街景 摄影:丘

今天,封闭的建筑综合体模式主要应用于大型商场这一建筑类型,通过大门/保安和密不可透的建筑外立面形成了私有和公有的内外界限,营造了隔离、排斥和分裂的歧视性商业空间环境。大多数封闭的建筑综合体提供的是较受局限的使用方式和压抑的空间经历。因缺乏孔隙度和接触点,因此不能产生像传统街头生活那样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与邻里之间的温暖气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建筑师一反传统内廊围绕中庭的设计范式,把建筑内部的步行空间置放到建筑的外缘。建筑师打破了街道必须在地面的惯例,把街道概念扩大化,将街道延伸到脱离地面的空中长廊,形成一个连续围绕扭转的立体城市街道,各种活动和事件便交织穿插在这个三维街道网络里,为不同领域的人们营造共同的街道聚落。

“文立方”,三维的街道是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它是人们日常活动及不同领域人群交流的街道聚落。这个三维的街道调动起了一个功能矩阵,不仅仅连接起了人、物体和各种空间,同样也组织了一个贯穿其中的动态的过程和日常事件。当沿着贴护在建筑立面总约1公里长的长廊层层往上逛的时候,人们除了可以实现街谈巷访和各种非正规活动之外,还可以欣赏遥望珠江新城时不同的角度:一边是最美的城市,而另一边却是最温暖的日常。


5. The veranda of Man Lap Fong is a “Fair in the Air” with a view of the city’s beautiful scenery. ©Qiu.jpg串门市集在外长廊上进行,饱览城市景色


建筑弧形的外立面整体柔和而有张力,局部细节的变化却有着诗性的呈现。建筑外围的花基同样采用了波浪进退的元素,既可成为市民休憩的椅子,同时保留了建筑整体的美观与协调性。

“三维街道”的概念来源于广州传统的街道类型——广州骑楼街。建筑师通过挖掘广州骑楼街头生活的精神,试图在这个项目里设计一个新的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组织模式。这个模式具体探讨了广州骑楼街一个连贯的邻里形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空间)及其可见/不可见的关系(不确定事件和人的活动),通过这种形态和关系提出一个新的建筑综合体空间的管理模式,以缓解二沙岛日益私人化的状态。设计上,建筑师借用了骑楼街的神而非形,试图以现代语言再现传统。只有在南方尤其是广州,骑楼的空间管理模式才会显得如此重要。所有的活动——无论家庭的还是社区的,无论私人的还是公共的——都可以在骑楼街上发生:打牌、跑步、做饭、吃饭、工作、看电视、开会、喝茶聊天、贩卖等。


9. The courtyard of Man Lap Fong not only serves as T stage for show, but also exhibition hall for photography exhibition..jpg

在内长廊上举办摄影展、走秀

“文立方”建筑立面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一个隔离薄墙,而是一个各种事件和活动层层叠加的加厚空间——一个三维的街道。其建筑空间可以营造更多的可能性,在不同的时间段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和使用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步行空间、工作空间、交流空间、商业空间,同时也是展示各种真实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艺术空间,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公共客厅”,这正是建筑师设计的初衷。其街道是创新的、有活力的、逐层变化着的,同时也是包容的、公共的街市。


1620438275109177.jpg

在中庭举办爵士之夜 ©扉建筑


首层总图 ©扉建筑


1620438276993198.jpg

二层平面图 ©扉建筑

文立方三层平面图3F floor plan ©扉建筑FEI Architects.jpg

三层平面图 ©扉建筑

文立方四层平面图4F floor plan ©扉建筑FEI Architects.jpg

四层平面图 ©扉建筑


五层、屋面层平面图 ©扉建筑


20190930.淡色立面.jpg

剖面图 ©扉建筑


上一篇: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

下一篇:北京保利大都汇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