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扉建筑>建成

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

图/文:扉建筑      时间:2018-09-01   访问量:2721


业主:广州汇彬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建设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6.1-2018.1

建设时间:2016.10-2018.9

建筑面积:5231㎡

项目类型:改造项目

项目地点:广州市番禺区紫泥堂创意园D1D2

设计单位:扉建筑

室内、景观、艺术品设计:扉建筑

事务所网站:www.feiartecture.com

主创建筑师:米笑

设计团队:岳靚、刁家俊、曹錦添、卓锦万、雷清月、李颖诗、文洁霞、許思琪、黃宇城、畢曉璿、程結成、楊國安

施工:北京世纪汉邦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的前身是一座纤维板车间,位于上世纪50年代广东大型的国营工业区内。以“斜杠青年”为空间使用主体,打破空间功能和边界的定义:房子之间是街道,周末可以办市集;客厅是工作室,也是艺术沙龙;浴池也可以变身读书角、讨论区甚至儿童波波池⋯⋯定义空间边界的外墙由不同的灰空间构成,内里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建筑有表情和温度的立面。空间的独特体验唤起曾经孕育美好邻里关系的集体记忆,并为共享经济下诞生的新社群提供启发性的生活体验—你可以发起各种活动赋予空间不同定义,发掘更多可能性。建筑通过加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系,成为生活的博览会,创造力的加速器。


郑庆龄 由内部空间生成的立面-东.jpg




无界生活,无界社区:紫泥堂纤维板厂改造


郑庆龄  无界社区.jpg

无界生活之无界社区  ©郑庆龄

 

2012年秋天,一群艺术家朋友邀我们来到沙湾水道旁的紫泥堂厂,打算将其改造成一个艺术创意区。这个建于50年代的大型工业区,曾接受过邓小平的视察,但如今芳草萋萋,美人迟暮。曾经踏平山水田园的工业文明已逐渐被互联网取代,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工业山水”的规划方案。  


 

图片

图片

山房原状  ©

 

2015年秋,一位互联网社区联合办公品牌创始人随我们到访这个园区,爱得不能移步,立即向园区租下了一个紧挨小山丘的旧电房。她说想把这个134平方米的空间做成周一至周五是可以网约的Co-working Space,周末是自己家人度假用。我们便提出了Co-living Space的概念:可以工作,可以开会,可以展销,可以Airbnb,可以做饭聚会……方案完成了,一个开放厨房加一条大长桌成为空间的主角,上面吊的树屋既可以做榻榻米房又可以放电影。特制的床随时可以翻起变展板,屋顶甚至可以变剧场……如此具有互联网共享精神的空间,却有一个很传统的名字——紫泥山房,共享是空间的精神内核,自然是永恒不变的向往。

 

图片

长桌的N种使用  ©扉

 图片

床板变画板  ©扉

图片

屋顶变剧场  ©扉

 

然而,互联网的泡沫把这星星之火浇灭了。好在我们立即找到了另外一位业主,租下了更大的纤维板车间。这次,我们把Co-living空间发展为无界社区,为互联网文明中诞生的创意人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社群空间。

 

image.png

原纤维板车间室内  ©扉

image.png

纤维板车间改造前与改造后  ©郑庆龄


图片图片

改造后  ©郑庆龄

 

互联网催生了这样一群“斜杠青年”,他们可能早上是奶爸,下午是网络写手或者画画创作,晚上是美食直播博主或沙龙主人。他们的这种无界生活方式把工作、生活、度假、娱乐融为一体。传统的建筑设计则分门别类,泾渭分明。我们在这里为他们的无界生活设计的“无界空间”完全打破常规的定义,你可以在客厅做画展,在花园办公,在浴室开会……客厅就是直播间,书房就是周末的Airbnb,每一套独立房子的客厅、餐厅都可以对“街道”开放,形成更大的共享空间。周末可以形成集市,这边是奶爸办的画展,那边是网红博主的烘焙工作坊厨房……创意就是跨界重组,就是重新定义。打破边界、打破定义的空间组成无界社区,让使用者沉浸在脑洞大开的空间体验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激活交流的加厚立面 A facade that stimulates the communication ©郑庆龄.jpg

创建邻里关系的立面  ©扉

郑庆龄  激活交流的加厚立面.jpg

激活交流的加厚立面  ©郑庆龄

楼房里的巷道空间  Alleyway Space in the Building ©郑庆龄.jpg

楼房里的巷道空间  ©郑庆龄

image.png

握手楼  ©郑庆龄

 

两层6.9米高的厂房空间里搭建了7套格局不一的房子。这些房子,有的从广东民居中采来天井以及半露天的浴室;有的用半封闭的缓坡联系楼层,穿行上下之间,柳暗花明;有的门窗是移动的画框,改变框中风景的同时也改变了使用空间;有的浴室在花树下沐浴夕阳……


图片

7套大小、高低不同的房子  ©扉

 

image.png

设备吊装孔成了家里的内天井  ©扉

image.png

家里有树,还有山坡  ©郑庆龄

一边是沙龙客厅,一边是朝向楼內巷道的展览空间 On one side is the salon living room, and on the other side is the exhibition space facing the inner lane of the building ©郑庆龄.jpg

一边是沙龙客厅,一边是朝向楼内巷道的展览空间  ©扉 

图片

门窗是移动的画框  ©扉

image.png

在花树下沐浴夕阳  ©扉

image.png

浴室里雨打芭蕉  ©扉

image.png

原设备口改造的望天浴室  ©扉

 

很多人看着外立面感到很疑惑,“这栋房子用来做什么的?”我们一直想的是怎样把浴室建在花园里,厨房能看到远山,在望见一线天的天窗下看书……把每套房子想要的这些地方搭建完成,立面就成了“违章建筑”的模样。我们要的是空间,不是一张皮。于是我们把表皮加厚变成使用空间。

 

图片

空间生成  ©扉

 

image.png

垂直社区  ©郑庆龄

 

image.png

加厚的立面  ©扉

 

image.png

主入口  ©扉

 

image.png

二层平面图  ©扉

 

image.png

二层夹层平面图  ©扉

 

image.png

三层平面图  ©扉

 

image.png

三层夹层平面图  ©扉

 

房子盖好了,缺个前奏。恰好楼前有一幅旧墻,不如再次用加厚的方法,把实变空,等待着被重新定义。作为边界的墻,被人的活动“侵蚀“,扩展变成多个露天展厅,成为无界社区的门户,是对“无界”最好的诠释。

 

image.png

围墻改造前与改造后  ©郑庆龄

 

image.png

无界社区门户  ©郑庆龄

 

最终业主决定,这个建筑不是分租给数十个“斜杠青年”,而是让更多人来体验做一天“斜杠青年”,来一日脑洞大开。因此我们配合空间,为这个“无界社区”原创了许多艺术品,发起各种参与式活动,赋予空间不同定义,让使用者持续发掘更多的可能性。

 

image.png

板材机器  ©扉

 

image.png

机器变酒吧  ©扉

 

image.png

原创艺术品 - 声波  ©扉

 

image.png

原创艺术品 - WOO  ©扉

 

image.png

原创艺术品 - In art we trust  ©扉

 

image.png

旧围墻上的“注意来车”倒影出加厚的墻空间  ©扉

 

image.png

艺术营造  ©扉

 

一栋房子就是一个社区,一个美术馆,一个剧场……

常说我们做的不是建筑设计不是艺术策展,我们做的都是“艺术营造Artecture”——从探索新的可能性出发,建立人与人,人与场地(建筑)、人与环境(自然)之间的关系。

 

无界社区 Borderless Community ©郑庆龄.jpg

社区 - 剧场 - 美术馆  ©扉

 

image.png

无界社区  ©扉





紫泥糖厂改造:生活美术馆


垂直社区东北角 Vertical Community Northeast Corner ©郑庆龄.jpg

加厚的立面 摄影:郑庆龄

一直把教科书里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小中见大”、“借景对景”当作“历史”来读,未想过跟自己做的“现代建筑”有何联系。2004年冬游苏州,行至拙政园“志清意远”,阅门前对联“临渊使人志清,登高使人意远”,忽有所悟。当时正在做亿达企业办公总部,苦于场地狭小,平面局限,找不到配合的室内设计师。于是决定用“造园”的方式试着做室内设计。我把这栋办公楼顶楼16、17楼两层当作一块15×15×6.6m的空地,围绕“山”(两层通高的走廊两侧陡如峭壁)和“水”(楼梯中庭以黑色光面石拟水)布置各种功能空间。小中见大、移步换景、借景造景,这些都一一实现了。甚至,园林中与山、水一样不可或缺的鱼(出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亿达总部竟然以幻影呈现了。

 

1620381821145685.png 

 富春山居图

园林的要旨在掇山理水,山水的真义是虚实平衡。自亿达之后,便这样开始了脱离真山实水的“当代园林实验”,姑且称之为“内建筑”吧,因为很长时间都只是能在“围墙”内搞试验,围墙即外立面,谁都有发言权,但鲜有看得懂平面的甲方。为了不沦为“外立面设计师”,只好在玻璃幕墙内倒腾。

12年后,终于找到机会做一个“不设计立面”的项目——以使用空间构成表皮,功能就是形式。这就是紫泥12门的前传。

糖厂始厂建于1953年,拥有第一条国产自动化榨糖生产线,由单一的制糖企业发展为发电、造纸、饮料、水泥等多元化经营厂区,占地36万平方米。停产后被列入《全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对老番禺人来说,它是闪耀着青春荣耀的地标。

这座巨型国营糖厂,几乎就是一座城镇,每次看到夕阳余晖下的废墟都无法移步。于是找来亿达大厦的业主,劝说他拿一个厂房做改造经营。“做个创意部落吧!我好多朋友都想来入驻。”逛遍了园区数以百万平方米计的车间厂房,我决定放弃如梦工场的水泥厂和好似黑客帝国的蒸馏车间,选了这个外表毫不起眼几乎是最没特色的板材车间,因为不用纠结要不要保留外墙。几乎巧合地,这个三层小塔楼每层15m×18m×6.9m似极了亿达大厦。

 

 image.png

原板材车间外立面@扉


 image.png

原板材车间室内@扉


于是把这个三层塔楼看作山,鼓动身边几个“斜杠青年”来分田地。他们都是梦想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室前庭后院,躺在浴池看星星,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会友,还希望自己不用的时候可以做Airbnb……而最重要的,是猫犬相闻常常往来。就按着这些“村民”描绘的桃源在这山上2、3层的台地上搭建了大小不等1-2层的7套屋子。这次,可以不必要再披着玻璃幕墙的皮。除了保留部分尚稳固的洗石米外墙,其余开放并外挑1m形成“加厚边界”,这里有进进退退的花园和看得到星星的浴池。

南、北两个消防楼梯连成“山路”,沿路建了7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房子。


image.png

概念图@扉


image.png 

概念图@扉


image.png 

加厚的立面 摄影:郑庆龄


 image.png

加厚的立面   摄影:李一波

THE RED 红亭子——走廊伸出一块赤色的“山岩”,向东一条玻璃长廊本是最薄的画廊,如今收藏了书房、花园和半开放浴室。透过天窗可以看见楼上阳台的杜娟花

THE GATE 大宅门——原型取自南方典型民居竹筒屋的天井,一边是上二楼的楼梯段,一边是半露天的浴室。门前的花园是街道的一部分,用古董铁木大门分隔。

THE MIST 云雾居——进门的玄关正对一个半透明的亭子,可开放成为客厅的扩展区,或者独立成茶室,拉上门晚上就是卧室。不大的客厅向四个方向扩展形成一人阅读、双人对弈、三人对饮、众人畅谈,可聚可散的格局。

THE SUMMIT 绕峰台——通过一个入口的小花园连系了一套2层复式(用作工作室及休息室)和一套可作客房式b&b的独立套间。进入复式客厅,钻上仅容一人的旋梯,再过一道“仙人桥”,来到向东的书房,一个圆形的窗洞望向东面的青山。楼下的b&b名「青田隅」。透过青色玻璃盒子望向北侧田野,是沐浴夕阳的梦幻之地。

THE SLOPE 半坡楼——两层通高的庭园,池水上盘旋通往二楼的坡道正如桃花源记所述“仿佛若有光”。登上二层平台,眼前豁然开朗,落日的余晖伴江水在高高的烟囱下奔流向西。

THE SKY 天之阁——6.9m,最多可以做几层?在这个西北角,被切割成4.3m+2.6m,2.6m是溪口首层的小卧室;4.3m是一个带阁楼的Studio,38.4㎡的占地搭建了±0.00、+0.500、+2.000、+2.300共四个标高,分别是工作室兼厨房客厅、Playground、浴池(湿)兼读书(干)、卧室。

 

1620381901212165.png


大宅门+红亭子

 

 image.png

大宅门+云雾居

 

 image.png

半坡楼+绕峰台

 

1620381978657002.png

天之阁+半坡楼+绕峰台


 1620381986155234.png

云雾居 THE MIST  摄影:郑庆龄


 image.png

半坡楼 THE SLOPE   摄影:郑庆龄


image.png

image.png

半坡楼 THE SLOPE   摄影:许思琪


 郑庆龄  天池.JPG

天之阁 THE SKY   摄影:郑庆龄

 

登上屋顶花园,四周山峦起伏,脚下“五岭逶迤腾细浪”,真仿如在高山之巅对月放歌……

虽然,最终业主因太喜欢这7间小屋子而不舍得长租给我的朋友们最后改成了酒店。我觉得这将会是最具“社交”精神的酒店。无论你住在哪一套,都会觉得大家是邻居,不是路人。这和传统酒店是完全不同的居住感受。

 

1620382151127046.png

1620382132135039.png

天台 野望之丘@扉

柯林·罗在《透明性》中这样描述:“包豪斯校舍利用大量透明材质的立面元素,来创造了建筑整体的通透感。而加歇别墅则反其道而行之,并没有采用过多的透明材质,而是利用空间的交叠与渗透,创造了建筑空间的透明感。”可以说柯布没有去“设计”这个外立面,而是通过设计平面,以空间直接构成(或者生成)了外立面。在紫泥12门这个项目,我们是在两个台地上盖了7个小房子,由这些小房子的前庭后园和“潜建物”共同构成了外立面。这好比拆除了围墙的园子,亭台楼阁前后叠置,显出“漏透”的山、石品相。董豫赣在《石山壹品》一文中写道,“郭熙的山水,常以亭台楼阁,标识山中居游胜所;李公麟的这幅山水,却拟大量的山洞与山台,因类似于厅堂与庭院,则成为最经典的山居组合……”我们正尝试用柯林·罗描述的透明性转译为《山庄图》中的居游胜景——从山外窥见家家户户隐约的庭院厅堂,忍不住要去一探究竟。碎片化的立面自然无须以极简主义之名去统一材料和色彩。整个园区自50年代至90年代一直在建设发展,好比一个建材博物馆。我们从中摘取时间的片段,运用了多达13种物料去搭建7个小屋,模拟出私建房屋的自由状态。好像一堆「违章建筑」构成的立面成了各家各户猫猫狗狗串门的捷径,就如画中人快活地激荡于山台洞庭。

 image.png

 加歇别墅立面    加厚的立面@扉

“内建筑”的实验或者《透明性》的解读,都可以说是我们在试图模糊室内外的边界,把自然或抽象或具体地纳入建筑内。这个项目用的是“加厚边界”的方式把空间存在所依附的表皮转换为空间本身,模糊了两者的定义。

山居盖好了,总觉得开门见山有点直白。正巧楼前有片旧墙,墙有豁口,何不用作山门?再次用“加厚边界”的方式用一道新墙封闭围绕旧墙创造了琴、棋、茶、画的空间场景。当然,也可以烤串,放电影,“吹水”,自拍……

 围墙前后对比.jpg

围墙改造前后对比  摄影:郑庆龄


 image.pngimage.png

画画 (2).jpg

园区居民共同参与作品创作 @ 扉



上一篇:无界社区 Boundless Community

下一篇:二沙文立方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