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扉美术馆

展览回顾 | 只有更多的“你”进入,美术馆才是我们的

图/文:admin      时间:2021-08-22   访问量:670


点击观看回顾视频


美术馆被普遍理解为专业策展人和艺术家的领地,当美术馆将策划权让渡给员工时,这一动作意味着相对稳固的美术馆生产系统内引入了新的主体。在这一基础之上,策展人发起了“去你的美术馆”计划,通过公众招募的方式,邀请更多的新主体进入美术馆,开展对其空间和功能的重新想象
 
项目自4月19日发布公众招募后,收到了逾70份投稿方案。展览首场开幕活动于5月5日举办,并以接力的方式连续举办了其它四场,最终于8月1日闭幕。期间,共有14位(组)参展艺术家,他们中有建筑系学生、顺风车司机、模特、社区工作者、体育设施搭建工人、销售行业从业者、广州本地乐队、艺术工作者、新媒体编辑和运营等等。
 
他们从自身专业背景和日常经验出发,与首次担任策展人角色的美术馆员工一起,试图对以知名艺术家和专业策展人为中心的美术馆展示机制范式进行一次打断或松动,从而寻求规范之外的更多异质化空间和实践。

图片
五场展览活动海报合集,海报均由参展人设计制作





| 艺术是知道表达、勇于表达


最初定下“去你的美术馆”这一展览题目时,针对的是两个方向:“去”单独为动作、将重读放在“你的”上时,它强调的是公共性,大众取代艺术家成为美术馆这一领地的主体;同时它也可以是对美术馆既有体制的一句揶揄,指向对艺术的祛魅,移除开一些对专业或权威的迷信和盲从。

 

当话语权集中在有资历的艺术家(尤其是男性艺术家)身上时,强调“多元”和“公共”的美术馆是否可以让渡更多的空间给到青年创作者去实验和摸索?当对艺术的阐述和想象由于过于学术而在公众层面遭受淡漠时,我们是否可以让更多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也进入叙事之中,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图片

开幕的那个天顺风车从深圳出发抵达美术馆展厅,参展人和小雅和张心怡为建筑系学生


图片

《去你儿子的美术馆》:开展一场关于 “如何抑制女艺术家创作”的讨论


“去你的美术馆”项目的参展人大多来自非艺术专业背景,而参展人的作品灵感和表达与其自身工作经验密切相关。比如,参展人林嘉伟是一名社区工作者,给人开具生存证明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而对生存与否的判定是基于对方户口本上是否有“注销”的印章,哪怕对方活生生地站在面前并与他交谈,都不能证明自身的存在。因此,他的作品《请出示生存证明》放在了美术馆旋转楼梯入口处,每位前来的观众都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生存状况,否则无法进入馆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观众如何自证生存

与此同时,另一名参展人何金鱼的作品《以貌取人模拟器》放置在美术馆车梯入口。观众进馆前需要与模拟器测试和互动。这个作品同样基于参展人的职业背景:作为奢侈品行业的一名销售,金鱼很清楚如何通过观察来分辨客人的成交潜力。参展人认为这个行业的一些技巧让她丧失了真诚,因此在这次的创作中进行了反思。

观众与《以貌取人模拟器》互动


我们不需要别人允许才可以开始艺术创作,更不需要获得某个圈子的认可后才“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和表达的自由,也会有被那些突如其来、看上去不着边际的想法袭中的时刻。在追求高效和准确、信息极度密集和碎片化的当下,作为个体的空间越来越被挤压。也许艺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抵抗,抵抗日渐被压缩的空间和时间,抵抗制造的景观和被规训的期望,并试图通过创作和表达去寻求某种也许并不存在的出路。


图片

非常大自然乐队邀请观众来美术馆一起jam歌


图片
闭幕当天参展人diyloveclub将上一场展览活动的涂鸦布裁下做成裙子


图片

《写眼泪》:通过书写将隔绝的经验公共化






美术馆的闯入者们


当我们在谈论“公共性”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谈论美术馆这一物理上的公共空间,更是在谈论在这个空间中生成的各种实践,以及建立起来的与公众的关系。美术馆的闯入者们,除了业余策展人和非知名艺术家,还有更多更主动的新观众

 

首场展览活动开幕当天,参展人小雅和心怡从深圳乘坐顺风车出发,经由车梯入口直接驶入美术馆展厅。顺风车司机并不知晓这趟旅途的终点是一家美术馆,抵达后她也只是隔着车窗观看。但到后半部分时,司机开始走到车外参与活动。也许对这位顺风车司机来说,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踏入美术馆,并亲身参与到艺术创作和活动中来:她是意外闯入美术馆的新主体、新观众,而角色的转换就在美术馆里发生。

 

图片

顺风车司机王丽君与参展人合照,纪念开幕当天的特别旅程


原农林菜市场的摊主一如既往来到现场参与展览活动,他们在绘画墙上写下“农林菜市场加油”。旁边是轻盈可爱的图画,而写于最上方这句看上去充满希望的话却是沉重的。菜市场拆了,摊主在美术馆内写下“加油”。但在被拆之前,他们可以去哪里书写一个“不”呢?很难想象其他艺术机构会和菜市场有如此紧密的连接,也许在墙上进行表达并不意味着摊主们是艺术家,但应该看到的是,这种表达是被允许和认可的,美术馆同样属于他们

 

图片
农林菜市场的摊主在墙上写下他们的心声


图片

摊主黄素玉女儿的留言;在外地念书的她看到活动推文后告诉她母亲前来参加


图片

菜市场摊主香香阿姨参与jam歌活动


另外,在第四场展览活动进行时,我们发现展厅内出现了一幅画,用透明胶带上墙,作者署名是“宇宙公民”。这个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占领美术馆”的作品,因为它不像其他参展作品那样经过了投稿、筛选和沟通,而是以更直接的方式入侵美术馆,无需批准或允许


图片
真正占领美术馆的作品,来自一位匿名作者


无论是开幕式时意外闯入美术馆的顺风车司机、与美术馆有紧密联系的菜市场摊主、主动参与涂鸦墙创作的非艺术专业学生、还是刚搬来附近并参与了每场活动的社区居民,美术馆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场所,而是一个可以放松下来观看作品、与他人以及场地本身产生连接的空间。与此同时,他们不再是被动接收的观众身份,而转换为主动参与和表达的主体。

 

图片

观众说这里的自由度让人可以放轻松去画、去表达


图片

观众下班后来美术馆jam歌


图片

闭幕当天观众将涂鸦布裁下自由挥舞


对美术馆的认知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似乎要么是高高在上的白盒子空间,作品谈论的话题和使用的语言只在圈内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之间流通;要么是迎合拍照打卡需求的网红展,观众来了走了,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只有“是否好看”这一条。但在两个极端之间有一片悬置的空间可供实验:那里不存在一个“专业”和“大众”之间的完美平衡点,但可以在各种尝试和实验中不断达成双向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


在“去你的美术馆”项目中,无论是策展人、艺术家还是观众层面,都出现了来自不同职业和身份背景的新的补充,更多异质化的表达进入到艺术生产和观看的叙事之中,对艺术本身进行丰富或再定义有了松动,才有改变的可能。

 

只有更多的“你”进入,美术馆才是我们的。


图片
随时间生成的前言墙:根据展览场次将每场参展人/小组自己做的作品海报不断叠加,并邀请参与作品的观众留言和表达




注:“跟住去边度”艺术计划第一部分“去你的美术馆”已结束,美术馆目前出于闭馆状态,进行撤展和新展筹备工作。第二部分“这就是剧场?”的详细介绍及相关活动请留意后续发布。





文 | 彭雪莹

视频 | 张芷菲

开幕摄影 | 奇雲 张雨诗

协作小组 | 陈汛 贺俏颖 黄思齐 李铮 李卓豪 

芦柯欣 莫庆珊 吴华恩 张芷菲


上一篇:视频回顾 | 李白诗行——许培武摄影展

下一篇:不止是目光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