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媒体专访 | 从方所到文立方,从竹丝岗到紫泥堂厂改造,她说其实艺术与生活本无界 / 最美设计地图

时间:2019-06-22   访问量:1821



2018年的年末,一场关于“探秘一栋工业旧厂房改造意义”的思想沙龙在项目地紫泥堂纤维板厂展开。


这座“美人迟暮”的旧厂房在扉建筑的改造下成为开放的共享空间。一条对其进行报道后,项目在广州设计界、文创界掀起了一波人人心向往之的观览热潮。




这是设计师米笑继二沙岛文艺新地标——文立方之后,又一赞声不绝的设计作品。项目设计承袭了一如既往的扉“特色” ,这家设计了广州地区最多文艺地标的本土建筑师工作室,提出了建筑与艺术跨界的「Artecture」概念——探索艺术和日常直接的关系,重新理解和定义艺术在城市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尝试用艺术来创造和扩展城市公共性。


米笑邀请了现场观众参与项目地的体验式展览,而我们也有幸与她对话。从方所到文立方,从竹丝岗到紫泥堂厂改造,我们一起来倾听这位建筑师、当代艺术空间的策展人,关于“艺术与生活本无界”的看法。



Interview

最美设计地图 x 米笑

1620716436451383.jpg

扉建筑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建筑学硕士、

扉美术馆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EMBA、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

如何理解文立方“垂直街道美术馆”的概念? 


“把‘街道这种自由、开放的空间,引入这个项目,让它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公共性。”

文立方项目是二沙岛最后的地块。作为广州市民心中“阳春白雪”的代名词,二沙岛这道“文化黄金海岸线”,坐落着高级住宅,以及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一流的艺术场馆。

相比深宅大院的“不可向迩”,街道的另一边,市民们常常三五成群围聚在这里,或跑步散心、或倚栏歌唱、或领略江景,大家都很喜欢这样的自然环境。


1620716459247941.gif


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怎么样能把“街道”这种很自由、很开放的空间,引入到这个项目里,让它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公共性,让大家可以共享这个空间。

因此这个建筑必须具有吐纳功能。我们放弃了点式单体建筑的总图规划,以包含内院的街廓式平面布局,组织展览馆、商铺、餐饮、办公、休闲、演出等各种功能。

项目没有设立大门,开放性的入口和楼梯联合了各层,内院和外走廊成为城市广场及街道的延伸这样,文立方便与周边的建筑整合成一个富有生机而又内聚性的社区。

沿着弧形立体街道,登上5层高的观景台,每一层的外廓形成了不同的“取景器”,不断变化的风景可以为市民们引导出一条游走的路径,往返于城市风光和静谧内院之间。



2

文立方如今成为网红拍照打卡圣地,您怎么看?



“我们没有特别想要做成一个网红建筑,但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正恰好印证了我们对文立方的设想。”

其实我们没有特别想要做成一个网红建筑,因为这类建筑相对比较视觉化。但是文立方更关注跟城市和周边社区的关联。

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设计的,当时还没有“网红经济”这种现象。八年前,那时候甚至还没有微信;2013年项目完成报建时,微信才刚开始兴起。所以按“网红打卡的定位去设计这个项目并非我们初衷。但是我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在这里打卡拍照,第一个原因,就如很多人评价的那样:“这里像个美术馆,它拍出来好看。


1620716491170943.gif


其实所有建筑都要具备美感,而“文立方,更要求要有文化基调。我们希望文化、商业、社交在这里有机共存,在这里,商品即展品,我们以“策展”的身份看待商业,因此商业在这里也会被艺术化。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开放和共享。即便我们不是为了做一个极具视觉冲击的设计,但网红现象的产生,其实也是印证和符合了我们的设想。这个项目我们特别想达到的一个愿望——为这座城市添加一个新功能的客厅、一个共享的空间,在这个客厅里,我们希望有艺术、也要有生活。


3

如何定义“无界社区



“我们不完全定义它的使用场景,更希望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启示。”

紫泥堂厂车间的改造,缘起于想跟朋友们共创一个刺激脑洞的社区。我们6个人来自不同的专业,各自也都是“斜杠青年,有意思的群体住在一起,生活、工作也会更加有趣。

我们想把它改造成一栋多功能的大楼,成为我们一起工作生活的“小村落”。有前庭有后院,既可以工作又可以安居会友,最重要的是可以猫犬相闻常常往来。



1620716535191207.gif


起初大家一起“分田地”自行设计,后来考虑到整个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还是统一由我们来完成;所以改造的过程也修改了多回,包括功能、设计与整体组合等等。

最终我们将南北两个消防楼梯,连成“山路”,“建”了6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房子,它们就像山路两旁的村落:有的是半封闭的缓坡联系楼层,穿行其间,柳暗花明;有的门窗是移动的画框,移步换景;有的浴室在花树下,邂逅黄昏、沐浴夕阳……今天有人在这里做饭,明天有人在布展;这边舞台剧正在排练演出,那里瑜伽馆和陶艺坊的活动正举办得热火朝天。



紫泥堂厂这场思想沙龙上,大家脑洞大开,有人说它是这个低欲望社会的乌托邦,有人觉得这里可以进行真人秀综艺直播,有人认为它是向往的生活广州版。

我们不完全定义它的使用场景,更希望它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成为未来生活方式的启示:不仅是一个社区,更像一个“永不落幕的剧场”。



4

与带来思想新潮的紫泥堂类似,方所在当时是否也是“新鲜事物”?


“可能它不一定完美,但是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启发。”

当时业主希望打造一间概念店,除了将业务由女装扩展至男装、家居服,更增加书店、咖啡店、生活设计用品、绿色植物及展览空间。它将不再是某个品牌,而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宣导者。



“方所的意思是修行之所。提到“修行”,在我们印象中,就是要去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山洞里头,不被打扰才是修行。而这是在广州特别热闹的地方,要怎么修行呢?

在中国园林的概念里,登高使人意远,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个攀登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ambition,也就是奋斗心、进取心。而要体验中国的园林,你必须走动,才能移步换景,串联起一个动态的空间组合。

由此带来的启发,我们在想能否在一个城中室内也做出自然呢?于是将它立意为有山水庭院的自然界闹市里重新造一个洞天,共修天地间;把自然装到建筑里面,在商场里做出一幅“中国山水画”,让空间流动起来。



洞窟, 树林、平湖、浮岛、远山历历在目


与紫泥堂的项目一样,方所的模式在当时也有另一种声音说“这样肯定干不下去的”。我们的构想虽然没能全部实现,但也许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已经够了;如果完全按商业的路数,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奇葩”的尝试。所以最后它成为了一个“新鲜事物”,可能它不一定完美,但是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启发。


5

《无界的墙也是一种打破空间界限,倡导艺术共享的尝试吗?



“从‘无界的角度解读社区场景,探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无界的墙缘起于艺术家宋冬的提议。扉美术馆所在的竹丝岗社区坐落在人文荟萃的老城区东山口,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但随着城市化演变,如今竹丝岗人文环境、生活形态已呈现一种“野生”状态,自成一格,市井气息鲜活。


与扉美术馆仅为一墙之隔的农林肉菜市场


社区居民在扉美术馆和《无界的墙》作品互动并参与其中


相对于“野蛮生长”的旧社区,无界的墙是一种“新”,这样新与旧融合在一起,也能让大家能感受到历史的厚度。如果没有那些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只有光溜溜的一面玻璃墙,也没有意义;如果没有这面玻璃,历史就都是散乱的,没有被我们注意到。

其实当我们谈论公共艺术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公共空间里本来已经存在着,并且正在“野生”着的这些日常景观;它们本身就是一项项带有艺术性的在地创作(比如竹丝岗社区里环卫工人的停车空间),只需要用艺术营造的介入方式强化它,让它具有一定仪式感,就可能改变大众对这个空间甚至是这个群体的理解和认知——从一个脏、乱、差的日常景观变成一个新的艺术视觉装置。


微信图片_20210511150235.gif

无界的墙


宋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这面墙起到沟通的作用,把艺术带出白盒子空间,让墙成为呈现社区文化艺术的策展空间,模糊掉艺术与生活界限。

令人感动的是,这恰巧就是我们一直探索的Artecture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建筑空间。我们也与宋冬把“无界的墙这一个艺术作品,扩展为 “无界博物馆”艺术计划,以此沟通周边的民众,让作品持续成长、变化,与社区融合。


6

为着手的项目进行艺术营造,是扉一直都有的想法吗?


综合地、多元地运用不同的元素,让艺术渗入到社区生活里,一直为它营造这种氛围


我们团队一直讲“艺术营造”,综合地、多元地运用不同的元素,让艺术渗入到社区生活里,“一直为它营造这种氛围用时下非常流行的说法来讲,就是“赋能”,以艺术赋能。例如我们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做的“无界艺术季(第一回)”。

设计是一个陪伴的过程,公共艺术也是。亿达大厦(扉美术馆所在办公楼)原本是个很普通的办公楼,没有什么公共性或跟周边的关联,但是我们在这里做美术馆、接触周边的社区,进而让整个办公楼转化成一个公共空间,一栋办公楼变成一座博物馆。

我们在这片社区14年了,在这里吸收养分、输出、再回馈社会。文立方建成之后,空间里的公共艺术我们也会继续跟进与合作,也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艺术营造的项目。当做一个社区营造,用一个艺术的态度。


2017年 扉“无界10 X 10”上,宋冬、佩斯画廊艺术总监冷林、扉美术馆创始人米笑与部分到场媒体合影


在做了很多商业地产项目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令这座城市变得更好?所以“艺术营造”其实也是多年实践后逐渐萌生的想法和社会责任感。

为什么说文立方、竹丝岗改造更能够代表我们呢?因为我们关注生活在同一城市里不同的使用群体。

紫泥堂、方所具有倾向性,它们是给一小部分人,或者是说给文青们的使用场所,局限在某一群体。但文立方的项目,是在一个城市八十年代开发的新区里做了一个真正有包容度、有人情味的东西;而竹丝岗改造,又是在最基层的街坊间,把最高大上的艺术回馈给人民。


微信图片_20210511150329.gif


不同阶层都对我们的城市与社会有各自的贡献,我们不能以单一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事情;而现在的竹丝岗,还有广州一些历史悠久的街区,以前也是由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开发的,现在这里成为了基层社会的一个缩影。

所有的这些历史都会让我们回想、审视今天在走的路,帮助我们了解一座城市所经历的起源与起伏。


上一篇:喜讯|扉建筑项目“紫泥十二门无界社区”荣获2020 WAN Awards(世界建筑新闻奖)多用途类别金奖、Dezeen 2020 年度最佳多户型住宅大奖

下一篇:活动|成为建筑师的女性 / RIBA Women in Architecture 圆桌发布会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