扉行团是我们从2014年开始举办的行走学习团。我们都爱学习,爱旅行,也希望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让自己身边的生活再美好一点点。因此,每次不同主题路线,不同资深讲者,年年有约,一期一会。
威尼斯是即将启程的柯布之旅的最后一站,也是新一期扉行团的起点。这个文艺的岛屿不但是普鲁斯特书写《追忆似水年华》时魂牵梦萦的灵感,也是举世闻名的建筑艺术双年展之故乡,还诞生了“晚期现代主义建筑”集大成者卡洛·斯卡帕。本期《扉行周末》将从玻璃工艺切入斯卡帕精妙的设计世界,了解他除了建筑之外的美学成就。
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出生于20世纪初叶,他的一生,都在通过设计探讨着“禅”与“理”的普世性。
那时候的欧洲美术圈,已经出现了将艺伎版画当作自画像背景的梵高,以及绘制和风庭院的莫奈。来自异域古典静谧的美,日渐被西方接纳,成为风尚,神秘却又亲切地参与了“现代主义”的构成与发展。
和柯布西耶对机械工业的情有独钟或革新精神的热情不同,斯卡帕将审美重心定位在自然人文的传统之中,他的代表作布里昂家族墓园(Tomba Brion)就是一次与商业文明的诱惑背道而驰的尝试。
一砖一瓦中,一花一木间,墓园无处不渗透着斯卡帕对往生世界的崇敬与礼赞;物哀、空寂和闲寂的哲学,被蒙太奇式的造园手法重新诠释。本是死亡之地,却处处洋溢着活泼灵动的气息。
▲ 酷似“基督鱼”符号的神秘双圈和明式家具常出现的双套环卡子花纹样不谋而合。
▲ 中国园林常见的月洞门。
▲ 明净的水面盛开着佛教象征灵魂升华的莲花。
▲ 锦鲤游过用“阴阳”元素布局的池塘。
1978年,由于头部受重伤,斯卡帕在日本仙台去世。有人说这是意外事故,也有谣言传他实践了大和民族“生而向死”的自杀意志,以此终结自己的生命。或许正是因为对远东消极阴翳的雅致有独到理解,才使得这位身心灵都东方化的欧洲建筑师能更精准地刻画通透明亮之美:除了建筑空间的采光设计以外,玻璃器皿是斯卡帕捕捉光的另一种方式。
他的家乡威尼斯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用“琉璃漾波”一词来形容这个港口城市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色彩斑斓的穆拉诺玻璃工艺(Murano Glasswork)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出口土特产之一。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玻璃匠人成为了青年斯卡帕的另一身份。清代的中国瓷、希腊罗马的马赛克...通通被他巧妙地移花接木至玻璃设计中。
▲ 斯卡帕制造的“中国 Cinesi"系列玻璃瓶,从比例、色泽和质感上高仿崇青尚白的中国瓷。
▲ 在1932至1947年间,斯卡帕设计了20多组、300多件玻璃器皿。既继承了地方传统,也借鉴了外来文明,突破了单一美学系统的狭隘,将开阔与精致的理念折射在华丽通透的玻璃之中。
所以,在许多美术评论家眼中,对材料肌理执着的斯卡帕设计的不仅仅是玻璃装饰或应用工艺品,它们是“真正的,先锋与现代性的产物”。
▲ 在工作坊与吹玻璃匠人一起的斯卡帕(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