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因为项目工作的需要,扉建筑负责湿地公园项目组的同事,前往香港米埔作湿地活动考察体验。
与几年前相比,米埔的景物没有什么变化,适逢候鸟迁徙季节,我们能遇上大批鷸。在海边隐蔽的观鸟屋中,放眼望去泥滩地,一眼就能看到稀有物种——黑脸琵鹭。通过望远镜,能清晰看到鸟儿觅食、各种优雅、有趣的动作,长出了繁殖羽的鹭鸟,更显得风度翩翩,大多数的同事头一回对鸟儿有如此真切的观察,是难得一次的湿地体验。
我们的合作伙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1983年就接手管理香港米埔保护区,除了做育工作,维持湿地的自然状态,还进行不同形式的自然教育。
远处事在建中的深圳平安大楼
米埔与深圳,只隔一条深圳河。30多年前,河两岸同是荒野,如今工业文明的脚步咄咄逼人,似乎把人压到喘不过气。哪边更有远见、哪个优劣,似乎立马见分晓。
能守住这片保留地,现就靠这张铁网。
遍地的鹬(一水边觅食的鸟),第一眼看去,以为是遍布石块。(远处是香港元朗)
害羞的黑脸琵鹭,濒危的物种,似乎忽略了我们的存在。
▲ WWF给我们讲解观察守则
WWF有各种严格的规矩,切实的施行,米埔才得以完好保护。比如他们每天都接到来自各方参观湿地的申请,他们会严格殷选,限制参观人数。
香港湿地公园当年的建设投入是几亿元,是大手笔,当中的设备,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义工团队——从小学生、年轻人,以及长者都有,他们负责不同的工作:有举办手作工作坊与观众互动的;有走在展区间宣传科普、环保知识的;也有像兔子般跳到我们面前的小学生,壮着胆子说:“问你们个问题,看你们会不会?”“答对了,有没奖品的?”我们问道。“唔……,没有。不过我可以给你条薯条”、“是我自己奖给你的”她补充道。空气中一下子充满了童真的笑声。
小学生义工向我们提问:“湿地是什么?”我们回答了,但没要她的薯条。
▲ 长者义工在讲述:怎么分辨蝴蝶和蛾
湿地公园其中的一个功能是向大众传递科学、环保、生态等知识,义工的热情、追求知识的执着,令我们这群访客为之动容。
“环保、可持续发展、爱护环境”等是时下的流行词语,义工们的坐言起行,传播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个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情,为他们的踏实行动,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