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 | 米少扉行记:武夷问茶

时间:2014-06-01   访问量:1443
叶敏 扉FEI 2014-06-01

端午喝茶源上溯于春秋战国时期。每逢端午佳节,百姓上山采选百草。茶不单是茶农的劳动结晶,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武夷问茶”,请听米笑娓娓道来。


有很多事情,我们每天在做,但不一定会,不一定懂,譬如吃、譬如喝。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明白从一日三餐中去体会什么是自然、文化、传承。

都说“食在广州”,而“饮茶”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饮茶文化。大江南北,像广州这样,无论大小餐厅坐下及上茶的地方不多。但这伴随我们一日三餐的饮料,我们真的懂吗?

儿时印象中爷爷是个烟、酒、茶不离手的“识叹之人”。关于茶,他最常念叨的是“马骝搣”,就是靠猴子去采的高山岩茶——武夷大红袍。

终于有机会随武夷大王峰上唯一茶园的主人造访这片自然、文化双遗产保护区。生长在东西向岩石缝隙间云雾缭绕的坡地,每天接受岩层中渗透着丰富矿物质的雨露,岩茶的醇厚韵味是自然的馈赠。岩茶的做法之所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包含了艰辛的劳作和薪火相传的坚守。从“马骝搣”这个字眼就可以窥见采摘高山岩茶的不易。踏着月色就上山的采茶工常常叹息“都快走到天上了怎么还没到啊!”而半发酵的绿叶红釀边最初是茶叶下山时在竹篓里顺着颠簸的山路摇晃摩擦自然产生的。后期加上摇青、晾晒、烘焙等工艺,产生不同的口感和风味。不像漏夜炒制的绿茶,岩茶整个制作工序历时6个月,再陈放一年褪火才能上市。尽管有大自然的恩赐,还要有不眠不休的劳作,不急不躁的等待。才能享上一杯回味悠长的正岩茶。一切美好皆是天人合一。

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离不开茶。Tea的发音源自闽语。

从手边的一杯茶开始去学习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的文化。



刊物:《羊城晚报》创意周刊版

刊登时间:2012年9月18日

文章作者:叶敏@米笑扉行记

扉(扉艺廊、扉卖品、扉建筑)创始人

扉建筑主创建筑师

建筑学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香港科技大学EMBA



上一篇:羊城晚报 | 米少扉行记:要省不如不吃

下一篇:羊城晚报 | 米少扉行记:《艺术世界中的7天》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免费通话

24小时免费咨询

请输入您的联系电话,座机请加区号

免费通话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